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About Hunan People Three Interesting Historical Facts

2023-02-28 11:10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曾国藩,湖南人,但其实他祖籍江西永丰

事实一

湖南人从哪里来?

谈起湖南人,有个事很有趣的,那就是:湖南人并不是自古以来土生土长的。

是的,你没有看错,湖南人,其实多数是外来人口。此话怎讲呢?简单地说,事情是这样的:

在远古时期,湖南是三苗、百濮、扬越这三股原住民的天下,他们后来演化成我们今天的苗族、佤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其中,苗族的后代今天在湖南还有,占湖南省总人口的3%。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以后,湖南省的汉人,才逐渐多了起来。

已故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他的著作《湖南人由来考》中指出:90%的湖南人,来自于以下五个省:江西,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其中,来自江西的最多,占了90%。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认识的湖南人,他们之中的80%左右(90% X 90% = 81%),都是祖籍江西的。

是的,原来,湖南是一个移民省份,80%左右的湖南人,都是从江西移民过来的。其中,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落户湖南事件,就是朱元璋组织的“江西填湖广”运动。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朱元璋时期大批江西人被迁往湖南

当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解决湖南人口稀少的问题,叫江西省的官府,把人口从当时人多地少的江西,移民到湖南,开垦荒地,就地谋生,繁衍后代。这是湖南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初年,官府也组织了一次“江西填湖广”,不过,这一次的规模,比明朝初年那一次的规模,要小一些。

总的来说,今天的湖南人,多数祖籍都是江西,例如曾国藩这个湖南人,他的祖籍是江西永丰,湖南人称呼江西人“老表”,也是这个缘故。

事实二
湖南人为什么爱吃辣椒?

我们大家都知道,湖南人爱吃辣,无辣不欢。

那么,湖南人为什么爱吃辣呢?今天,告诉你答案。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辣椒,其实是穷人取代官盐的产物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有趣:因为,湖南自古不产盐。

是的,湖南是个贫盐大省,湖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不产盐,古代湖南人吃盐,是其他省份运过来、贩过来的盐,例如“淮盐”、“粤盐”,也就是来自安徽的盐、来自广东的盐。

其中,来自安徽的盐,从水路运到湖南,来自广东的盐,则要靠湖南的盐商,到广东的乐昌和连州这两大盐埠,去把盐扛回来。

读到这里,你也许会感到困惑:“湖南自古不产盐”和“湖南人爱吃辣”,这二者之间,又有什么逻辑联系呢?

有联系。而且,有很大关系。这个逻辑的关键节点就是:在古代,盐很贵!

是的,在古代的中国,有 “一斤盐,三斗谷” 的说法,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在古代的中国,买一斤盐的钱,可以买三斗谷,也就是21公斤的谷,粗略估计,约等于今天人民币42元。是的,在古代,一斤盐要42元人民币!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清代官盐发票

贵死了。我们今天买一包一斤装的盐,也就3块钱,可是在古代,要42块钱。

那么试问,中国古代为什么盐那么贵呢?主要原因有两个:

原因之一:食盐官卖制度。古代中国的朝廷,实行“官盐制度”,也就是食盐官卖制度,任何人贩卖食盐,都需要先到衙门去申请“盐引”,也就是贩盐执照,而这个执照,当时是很贵的,没有这个执照贩盐的,属于私盐,是犯法的,官府要抓你,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皇帝的朝廷,就是通过这个方式,从老百姓必须吃的盐里,变相向老百姓征税,所以盐贵。

原因之二:运费高昂。是的,古代交通不发达,把盐从产盐区,例如广东运到湖南,翻山越岭,是非常艰难的,这一路上,耗掉的运费惊人,而费用最终又反映在盐的价格上来。

所以,在古代,盐贵。尤其在湖南这种贫盐区,盐,特别贵。

明清两代,辣椒传入中国,那时,湖南的穷人发现:原来做菜不放盐,放点辣椒,就足以把食物的腥味膻味去掉,并且能使饭菜有味道,经济,下饭,非常适合穷人过日子,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辣椒这个东西,很快在湖南成功取代盐,成为老百姓做菜的标配,这,就是湖南人喜欢吃辣的来由。

古代贫苦的湖南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绕开了皇帝专卖的盐,绕开了皇帝的税,说到这里,皇帝早已哭晕在厕所。总有刁民想害朕。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皇帝:朕就是不想赤裸裸加税,所以才垄断食盐贸易,没想到你们这帮刁民,为了不向我交税,竟然连盐都不吃了,算你狠

是的,湖南人嗜辣,说到底,是被经济生活逼出来的历史。

同样用辣椒替代盐的,还有贵州人民,贵州《思州府志》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意思是说,旧时代贵州的苗族,买不起官盐,用辣椒来替代盐。

此外,清代史料《黔书》记载:“当其(盐)匮也,代之以狗椒(即辣椒)。椒之性辛,辛以代咸,只诳夫舌耳,非正味也。” 意思也是说,清代贵州人民,没有钱买盐,用辣椒来取代盐。

事实三

湖南人为什么爱当兵?

我们中国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说的是湖南人有当兵的风气。那么请问,湖南人为什么爱当兵?湖南人自古就爱当兵吗?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首先,湖南人并非自古以来就爱当兵,我们从唐宋元明的史料来看,湖南并没有出过多少军事将才,也没有很盛的当兵风气,湖南人当兵形成风气,其实是从清朝后期才发生的事情。

说到这里,答案呼之欲出了:你猜对了。就是因为曾国藩组织湘勇(湘军)打败太平军,从而开启了湖南人从军的风气。

那么,读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湘军打败太平军”和“开启湖南人从军风气”,这二者之间,有逻辑关系吗?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答案是:当然有逻辑关系。为什么?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湘军打败太平军之后,朝廷裁撤湘军,湘军里的许多官兵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不但带回了成就和荣耀,而且,还带回了实实在在的财富,这就在湖南的千千万万的乡间,形成了“示范效应”:你看,村里那谁家的男孩,跟着老中堂(曾国藩)去打仗,现在回家了,发财了,建了新房,娶了媳妇,可出息了!

我举个具体例子:曾国藩的湘军里面,有个军官名叫萧孚泗,湘乡人,此人在太平天国覆亡之后,带着大量的军功奖赏和战利品,回到湖南老家,成为大财主,被乡人津津乐道,而这种事,在旧时的农村,它的传播力,是非常强大的,一传,周边的村子都知道了。

要知道在募兵制的清代,长官带兵打仗,为了鼓励士兵勇敢作战,他们往往会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作为激励手段,打仗是玩命的活,高风险高收益,无可厚非。

关于湖南人,三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也就是说,从曾国藩开始,湖南人就有了“从军可以改变命运”的正向反馈,一传十,十传百,于是,从军当兵,就成了湖南乡间子弟出人头地的路径依赖。这就是为什么太平天国灭亡之后,在后来朝廷征讨捻军的战场上,在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场上,以及在甲午战争的陆战战场上,都有许多籍贯湖南的官兵。

就这样,由曾国藩开启的湖南人当兵风气,从清末一直延续到民国,到今天来说,虽然湖南人当兵的风气,已经大不如前,但是,这个历史文化记忆在湖南的影响力,仍然存在。

其实,“湖南人为何爱当兵”和“五邑人为何爱出洋”是同一个类型的问题,广东五邑地区(台山、开平、恩平、新会、鹤山)在唐宋元明的历史上,并没有出洋谋生的风气,但是自从1848年美国旧金山发现金矿之后,洋人到广东招聘华工到旧金山做矿工,第一批招的,就是广东台山人,这批台山人在旧金山挖矿多年,发财了,回乡之后,建房子,娶老婆,在当时五邑地区的乡间,产生了原子弹爆炸似的示范效应,于是,接下来几乎一百年时间里,五邑地区有大量华工出洋,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早期的华人,其实几乎都是五邑人。

说得更清楚一些,“湖南人爱当兵”、“五邑人爱出洋”、“温州人扎堆去欧洲开批发市场”的道理是一样的,这个现象叫做“同乡同业集聚”。同理,河北河间在清代出了很多太监,那不是因为河间人没有骨气,而是因为河间人刚好吃了第一波红利,衣锦还乡,起了示范作用,于是,在老家形成风气。

请不要误会,我们并不否定湖南人的勇敢性格在湖南人当兵文化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但是,“同乡同业集聚”的因素应该居主要地位,否则就无法解释:性格同样勇敢、甚至比湖南人更勇敢的东北人、山东人,却没有形成很盛的当兵风气。

我们说一个历史现象的形成,往往是多个因素合力造就的,除了“同乡同业集聚”、湖南人性格勇敢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湖南地处内陆,近代以前工商业不发达,广大农村青年出路很窄,我们对比说清代民国的福建也很穷,但福建出海容易,所以,福建人扎堆下南洋,可是,湖南不临海不方便,湖南穷困青年的出路就更加狭窄,考虑篇幅,我们就不展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