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These Historical Facts Made Me Realize

2023-01-17 18:26

1

“戒指”在英语里的单词是RING,就是“环”的意思,简单直接。

但是在汉语里面,则叫做“戒指”。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一枚典型的中国戒指

那么请问,为什么叫“戒指”呢?到底是要“戒”什么呢?

答案是:

要“戒身”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在古代的中国,宫廷里面的皇后、嫔妃等女人,有一些时期是不能陪皇帝睡觉的,例如:怀孕的时候,来大姨妈的时候,私处有疾(例如炎症)的时候……等等各种情况,不能上床伺候皇上,那么这些日子,皇帝的女人就要在手指上戴一个环,以这种委婉的方式告诉皇帝:不好意思,臣妾今天不行。

这种行为在当时,叫做“戒身”。

因此,这个套在手指上代指“戒身”的环环,就叫做“戒指”。

这,就是它的典故。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古代后妃戴戒指的意思是:皇上,臣妾今天不行呢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后来戒指的原始功用,被逐渐遗忘了,而慢慢地演化成一种纯粹的装饰品。

2

那么,谈到皇帝的女人,我们读书人经常看到一种说法,叫做“后宫三千”,意思是说,中国的皇帝,有三千个老婆。

请问,中国古代的皇帝,真的有3000个老婆吗?

答案是否定的。

所谓“后宫三千”,其实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修辞手法。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长恨歌》里说: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然而其实当时唐朝的皇帝,并没有3000个老婆,这里的“后宫佳丽三千人”,只是一种夸张的文学修辞手法。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后宫三千”只是文学修辞,不是历史事实

那么,既然中国古代的皇帝,并没有3000个老婆,那么他们有多少个老婆呢?

其实每个朝代、每个皇帝的女人数目,并不一样,不过,关于皇帝应该有的女人数量上限,中国的古典礼教,是有规定的,在这一点上,《礼记·昏义》是这样说的:

“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

也就是说,依照中国传统礼教,真正陪皇帝睡觉的女人数目,上限是120人。

虽然说,名义上后宫有不计其数的宫女,随时可供皇帝“享用”,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皇帝极少会去碰那些宫女(注:不是没有,而是极少),因为宫女入宫时的选拔标准,主要是劳动技能,并不是颜值,招她们来是干活的,并非个个都漂亮。

举例说,乾隆皇帝、康熙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他们实际“临幸”过的女人(后妃)数量,其实都是只有两位数。

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皇帝有两位数的女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即使荒淫无度的洪秀全,实际上也只有87个女人,而相对清心寡欲的是清末,例如光绪皇帝只有一后二妃,才3个女人,这些人比起我们今天的赖小民,其实都差得很远。

中国历史上真正睡过三千个女人的皇帝,其实是没有的。

其实大家用简单的数学去计算,都可以立马知道“后宫三千”的说法有多荒谬,试想皇帝如果真有3000个女人,每天睡1个,要连续睡8年多的时间,才能睡完,而在这8年多时间里,排在最后的那几百位,从16岁盼到24岁,人都盼老了。

3

我们经常用到一个词,叫做“醍醐灌顶”。

请问,什么是醍醐?而灌顶,又是什么意思?

其实,这又是古印度文化。

醍醐,就是古印度的一种酥油,由牛奶提炼而成,醍醐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是有记载的,原文是这样的:

《本草纲目·卷五十·兽部·醍醐》载:

“宗奭曰:‘作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熬之即出,不可多得,极甘美,用处亦少。’”

而这种酥油(醍醐),在古印度是一种祭品,用处是浇注神像,还有用于宗教的火葬等等,当时由于醍醐在宗教场所用得最多,逐渐地在古印度的佛教徒圈子里,“醍醐”演绎出一个引申的意义,用来指代“最高教义”、“最高佛性”、“无上真理”。

加之,古印度的佛教徒有一种仪式:用“甘露法水”浇灌佛教徒的脑袋,也就是“灌顶”仪式,是的,甘露法水,这就是为什么观音菩萨手中有一瓶甘露,那瓶子里其实装的就是法水,是用来浇灌他弟子的脑袋的,也就是说,“灌顶”用的。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观音手中那瓶水,就是甘露,又称法水,是用来给弟子灌顶的

所以呢,久而久之,在古印度的佛教经典里面,出现了“醍醐灌顶”这种说法,意思是指一个佛教徒突然间读懂了佛经,突然明白了宇宙,突然参悟了人生的真相,就是这个意思。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佛教灌顶仪式

4

我们经常用电脑打字的朋友,都知道“宋体字”这么个东西。

试问,什么叫宋体字?它为何叫做宋体字?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事情其实是这样的:

宋朝的时候,出版业、印刷业非常发达,当时的中原大地,到处都是印书馆,全国各地出版物数量,呈爆炸式增长,文化产业非常发达,其中当时有一种印刷字体,就是今天“宋体字”的雏形,但是,形状并不完全等同于今天的宋体字。

后来,宋朝灭亡,并且经历元朝98年之后,到了明朝。

明朝时候的读书人,非常仰慕宋朝的文化,大凡书籍,均以“宋刻本”为贵,所以在明朝的时候,出现了模仿宋朝某一种字体而刻印成的新字体,这种字体逐渐成型、并迅速流行开来,由于仰慕宋文化、崇拜“宋刻本”,当时的读书人,把这种在明朝流行的字体叫做“宋体”,这,就是宋体字的由来。

也就是说,“宋体字”源于宋朝,真正成型于明朝,并从明朝开始大流行,并称作“宋体”。

亲爱的读者,你看明白了吗。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明代的宋体书籍

5

我问大家一个问题:

在古代,为什么丝绸是从中国卖到欧洲和中东呢?为什么不是欧洲人和中东人把丝绸卖到中国来呢?

答案其实很有趣:因为古代欧洲人、阿拉伯人,他们不会制造丝绸。

“不会做丝绸”听起来有点荒诞,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

在古代的世界上,最早掌握养蚕技术、并且最早知道将蚕丝编织成丝绸的,是中国人。

所以我们中国有《蚕妇》之类的古诗,这类古诗在欧洲、在阿拉伯,都是没有的,因为在古代,他们是不会制造丝绸的。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中国丝绸

甚至其实从一开始,欧洲人不知道丝绸是蚕丝做成的,他们当时还瞎猜,说中国人用树木制造的丝绸,只是在后来,古罗马有一个名叫“大普林尼”的博物学家才搞清楚,并向欧洲人宣布他的大发现:中国人的丝绸,原来是用蚕丝做的。

古代西方人不会做丝绸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如何养蚕。

为什么欧洲人不会养蚕呢?

答案其实非常简单直接:因为西方没有蚕。

你没有看错,古代的欧洲,根本就没有“蚕”这种动物。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家蚕原产于中国,正如红薯原产于南美洲

家蚕原产于中国

家蚕这种动物,是源自于中国这片土地的。

换句话说,在古代,欧洲、阿拉伯等地区,都是没有家蚕的。

家蚕是后来逐渐才从中国传到西方的,这种生物最初只生活在中国。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中国人最早生产出丝绸。

西方人古时候没有家蚕,原料都拿不到,人再聪明,也造不出丝绸。

后来,拜占庭帝国的人,从中国偷出了蚕蛹,再后来养蚕技术,才慢慢传到了中东、欧洲。

世上没有学不会的手艺,逐渐地,阿拉伯人和古罗马人,也开始学习养蚕、纺丝、织造丝绸,但是,他们虽然学会了,但是做来做去,丝绸的质量,仍然比不上中国的丝绸好。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欧洲、阿拉伯的本土丝绸与中国丝绸并存,但是中国丝绸,则一直处于质优价高的地位。

6

中国的饮食文化里有一个现象,叫做宵夜。

大家要知道,西方人是没有宵夜的,西方人的饮食,自古以来都是一日三餐:早餐,午餐,晚餐。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名画《最后的晚餐》:西方自古有晚餐,傍晚吃,所以不需要宵夜

那么,中国人为何有宵夜呢?难道一日三餐不够吗?为什么中国人会有第四餐(宵夜)?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在古代的中国,我们的祖先,其实不是一日吃三餐,而是吃两餐:

早上起来,吃一餐,吃饱了,下地干活,一直忙到下午4点钟左右,回家,这个时候,由于已经持续劳动了6个小时,肚子已经很饿了,于是这时,再吃一餐。

然后,自从下午4点吃了第2餐之后,多数人晚上都不再吃了,傍晚七八点钟,太阳下山,也就差不多该睡觉了。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传统中国农民的生活:吃完早饭下地干活

不过,有一部分人,自从下午4点吃了第二餐之后,穷的继续劳动,富的则开始娱乐,例如打牌打麻将等等,所以呢,这一部分人,有贫有富,又折腾到晚上八九点之后。

那么到了晚上八九点之后的这个时候,肚子又饿了,所以呢,晚上还是要加一餐,这一顿可以吃少一点,但是必须吃,否则肚子咕咕叫,睡不着,这个第三餐,就是“宵夜”。

宵夜,在古代的中国,其实叫做“消夜”,消除的消,当时的意思是“消磨夜晚时光”,后来是我们这些后世人,把中文用歪了,把“消夜”写成了“宵夜”,再后来,大家将错就错,也就这样,约定俗成,不再改了。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中国的宵夜文化,和中国传统“一天吃两顿”的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反观欧洲人,他们一天吃三顿,晚餐一般都在傍晚7点左右吃,吃完也差不多要睡了,所以,西方人就没有“宵夜”的习惯,因为他们不需要。

所有的文化差异,其实都是有原因的。

7

我们平时老说一个词:“历史唯物主义”。

许多历史爱好者,并不喜欢这个词。

“历史唯物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有一个意义非常重要,那就是:一切的历史现象,都是有原因的。

是的,已经发生的历史,已经存在的事物,都是有原因的,没有原因的事件,没有原因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我举个例子讲一讲这个道理:筷子。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中日韩三国筷子对比

我们知道,日本的筷子和中国的筷子不一样,日本的筷子是尖的。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是尖的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日本人是一个吃鱼的民族。

日本是个岛国,鱼类资源很丰富,所以,日本人自古以来,就特别喜欢吃鱼。

对于吃鱼来说,尖尖的筷子,有着明显的优势,因为借助尖尖的筷子,日本人可以更轻松地对鱼进行翻转鱼身、夹取鱼肉、去骨、挑刺、分割鱼块、分解鱼头……等等一系列的复杂动作,在这方面,尖尖的筷子,实用性远胜于钝钝的筷子。

这就是为什么在日本,尖筷子在历史的长河里胜出。

这,就是历史的优胜劣汰。

那么在韩国呢,筷子又不一样,韩国的筷子,不是竹子或者木头做的,而是金属做的,例如不锈钢。

为什么韩国的筷子是金属做的呢?

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韩国人喜欢吃烤肉,以前曾经用竹筷夹取烤肉,但是发现:筷子很容易被烤肉底下的火炭烧黑、烧焦、烧坏、烧断。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

韩国人吃烤肉,竹筷容易烧焦,所以用金属筷子

所以在韩国,筷子要用金属做,例如不锈钢。

当然还有别的原因,例如说韩国人家家户户吃泡菜,泡菜很容易给木筷子染上颜色、染上气味,要洗掉很费劲,等等。

总之,这些历史事物,都是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了很长时间的优胜劣汰,而最终形成的。

什么叫“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

历史现象,都是有原因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叫“历史唯物主义”。

这些历史事实令我大彻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