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Why Didn't The Taiping Army Directly Attack Beijing But Ran To Nanjing To Build Its Capital?

2023-03-02 16:18

许多朋友都有这么个疑问:当年太平军从广西出发,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可是,攻陷武昌之后,并没有继续北上河南、进攻北京,而是突然来一个大右拐,顺长江而下打南京、并且在南京建都去了。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如图,太平军打到武昌之后并没有继续北上攻击北京,而是突然右拐,去南京建都

对于当年太平军的这个“没出息”的举动,许多历史爱好者都说太平军“小农意识根深蒂固”、“胸无大志”、“气魄不足”等等。

事实是不是这样呢?

如果不是,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会在本文的最后,为大家揭晓。在揭晓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个故事,其实讲完这两个故事,答案自然也清晰起来了。

我们知道当年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北伐,从广州誓师出发,目标是当年北洋军阀的大本营:北京。

那么按道理,北伐军的进军路线,应该是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北京,对不对?

但是,当年北伐军实际上的路线,却是这样的:广东→湖南江西→江苏→上海。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国民革命军北伐路线图,前期主力往上海、南京方向进攻

不是说要“打倒军阀”吗?军阀的老巢在北京呢,你跑上海去干什么?既然目标清晰,为何要往华东去绕个大弯呢?

大家猜一猜。

恭喜你,你猜对了!

因为当年上海单单一个城市,就占了民国财政税收的50%以上,谁拿下了上海,谁就拿下了最大的钱库。

是的,北伐军要打北京,就不能直接打北京,而是要先把华东的军阀孙传芳干掉,把上海拿下来,为什么?因为当兵的要吃饭,打仗用的枪支、大炮、弹药都需要钱来买、来补充。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总之一句话,打仗就是烧钱,谁有钱烧到最后,谁就是赢家。

这就是为什么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为了争夺上海,不惜在上海大开杀戒,史称“四一二政变”。

而拿下了上海之后,蒋介石的信函,就发到了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几大银行的董事的手中,说什么?要钱。

这些往事,在当年银行家张嘉璈、宋汉章等人的日记和信件中,都留有清晰的记录。他们都在骂,骂又有什么用?人家有枪,叫你掏钱,你就得掏钱。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北伐军明明要打北京,但偏偏要先打上海,走一条曲线,那是因为:打仗需要钱,办大事需要钱,先把钱袋子占了,粮草充足了,再往下一步打。

反过来说,如果当年不打上海,而是傻楞楞直扑北京,那么也许打到湖北、河南,北伐军就断粮了,弹药物资什么的补给成问题,那么这个仗,就打不下去了。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当年抗战胜利之后,国内谈判破裂,那么按道理,我军从延安发兵、直捣南京老巢,进军路线应该是这样才对:延安→郑州→合肥→南京。

然而,并没有。

事实上,我军跑东北去了。

要打南京,首先要拿下东北。

为什么要先拿下东北呢?

答案是:当时的东北,是战争资源的宝库,谁拿下了东北,谁就注定是最后的赢家。

因为当年日本投降,在东北留下了大量的兵工厂、军用物资、武器弹药、军事技术人员……数量庞大,都是宝贝。谁夺取这些宝贝,谁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反过来说,如果当年不抢占东北,而是直接打南京,那么蒋介石拿了东北,那么实力就此消彼长,最终谁赢,那就不好说了。

好了,这两个故事,就讲到这。

总结一下:

北伐军要打北京,但是偏偏往右拐,先打上海,因为上海是钱袋子,先拿下钱袋子,占据日后战争的主动权。

我军要打南京,但是偏偏北上,先拿下东北,因为东北是战争资源宝库,先拿下东北,占据日后战争的主动权。

说到这里,其实太平军问题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是的。当年太平军要打北京,但是,偏偏往右拐,去了南京,那是因为:当时江浙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天下财赋几乎一半都在江浙。

是的,你没有看错,大清财赋几乎一半都在江浙。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洪秀全:我们是很会算账的人,但在某些历史爱好者眼中,我们却成了傻子

谁拿下了江浙,谁就拿下了大清最大的钱袋子。谁拿下了江浙,谁就拿下了中国最大的粮仓,谁拿下中国最大的粮仓,谁就拥有了长期战争的本钱和底气。

相反,如果太平军从武昌北上,直接打北京,那么北京反而可以从江浙地区源源不断地汲取财源,和太平军长期相抗,他比你有钱,你其实很被动,到头来,谁赢不好说。

说到这里,我们来看看两则历史资料。

第一则史料,是当年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的秘书王定安写的《湘军记》,有这样的记述:

“洪秀全既陷武昌……与杨秀清等议所向,或言踞武昌为伪都,遣兵道湘樊,北犯中原。或言金陵天府饶财富,宜踞为根本,徐图进取。杨秀清主之,遂决意东”

曾国荃秘书王定安的这段话,是这个意思:太平军攻陷武昌之后,洪秀全、杨秀清等人讨论下一步往哪走,有人说就在武昌建都,然后派出部队北伐,进攻北京。也有人说,南京地区富饶,钱多多,应该先把南京拿下,然后再筹划北伐的事。杨秀清听了各方意见之后,决定:打南京,建都。

从王定安的这份材料,我们可以得知:太平军绝非人们传说中的“小农意识”、“没有打北京的大志”,而是依据短期、长期的利弊计算,反复权衡轻重,才定下来的策略:先定都南京,把富饶的江浙地区财源先拿下来,然后再谋划北伐的事。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我们来看第二份历史材料,忠王李秀成被捕之后写的供词《李秀成自述》,有这么一段记述:

“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而今得江南,有长江之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尚不能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州之地,足备稳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故而未往”

李秀成说的是:有个湖南的老船家对杨秀清建议:河南贫瘠,不应该进军河南,而南京的城墙高,又有长江天险保护,而且关键是,那里的老百姓是真有钱!应该去南京定都呀!

注意“民富足余”这四个字,也就是“老百姓特有钱”的意思,太平军是穷人的队伍,他们深深知道,有钱,吃饱饭,把税收上来,要啥有啥,对一个组织来说,有多么重要。于是,杨秀清就采取了这个建议,决定:打南京,定都南京。

我们读到这里,其实有一个道理,已经跃然纸上了,它就是:

经济是一切事业的基础

那么,太平军当年拿下武昌之后,为什么不直接打北京,而是往右拐、去了南京定都,这件事的答案,就比较清晰了,而至于太平天国几个高层在南京享福时间久了,骄奢淫欲,逐渐忘记了昔日打北京的大志,甚至闹起内讧,那是后话了。

那么,我们探寻这一段历史的奥秘,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发呢?它告诉我们:当我们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直愣愣奋起直追,其实很多时候是事倍功半,而如果我们懂得借助外部的资源,用外部的资源来壮大自己,那么就可以事半功倍。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追女孩。如果你对女性伴侣的要求比较高,那么你在年轻时代要做的事情,不是苦哈哈地去追女孩,而是要多挣钱,要建立自己的事业,要把自己弄得高大上,然后再去追,那就很容易,“欲取北京,先夺上海”就是这个理。

再例如你经营一个小生意、小事业,产品本身很好,销路也好,但就是一直做不大,那么这个时候,你要做的,不是进一步死磕产品质量,因为你的产品已经足够好了,此时你应该做的,是要去找一笔资本,借助资本,把你的生意放到更大的平台上去,那样的话,你的事业才能上一个更快的赛道。

好吧,今天这个题目,就为大家写到这里。记住,每天的文后,都有彩蛋哦。

今日份彩蛋

前些天有个读者在后台留了这么一个言,也是饶有趣味:

古代闹蝗灾的时候,老百姓为何不吃蝗虫呢?

这个问题看似无聊,但其实展开来谈谈,也有点意思,可以帮助大家想明白一些事。

首先,闹蝗灾的时候,蝗虫有个特性:吃完一片庄稼地之后,它们并不会在原地停留,而是集体飞走,飞往下一片庄稼地。

所以,想要在闹蝗灾的时候,捕捉蝗虫来吃,短期内也许是可以的,但这,不是长久之计,因为没几天,蝗虫都飞走了。

其次呢,蝗虫其实没那么好捉的,如果捉蝗虫有那么容易,那么历史上就不会有蝗灾了。

太平军当年为何不直接打北京、而跑去南京建都?

蝗虫吃完一片庄稼地就会飞走,不会等你来捉它

是的,蝗虫是会飞的,人是不会飞的,许多情况下,你是捉不到它的,而且更要命的是:蝗虫的数量,是天文数字,而你的人力,却是有限的,这就是为什么,靠人力去捉蝗虫,其实是捉不干净的,捉到几只可以,但想把它们一网打尽,谈何容易。

这就是为什么在古代,闹蝗灾的时候,人们第一件事,就是下地去打蝗虫,是拿棍子、扫把之类的去打,或者放火来熏,而不是一只一只地捉。

而事实上,人类拿着棍子、扫把和蝗虫搏斗,往往最后是人累死,因为蝗灾的时候,蝗虫是铺天盖地,你根本打不完的。

此外,还有一个经济学问题,那就是:

机会成本

是的。捉蝗虫是很费力的,在地里上蹿下跳,捕捉蝗虫所耗费的热量,往往超过吃蝗虫可以提供的热量,这就得不偿失。

试问:如果饥民真有这个力气去捉蝗虫,那么,为什么饥民不去钓鱼呢?为何不去捉青蛙呢?为何不去摘野果呢?为何不去采野菜呢?为何不去打鸟呢?为何不去捞田螺呢?

当然了,饿到不行的时候,顺手捉几只蝗虫吃,在古代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指望在蝗灾的时候依靠吃蝗虫来维持三餐,那就是做梦了,因为,蝗虫不会傻傻呆在地里等你,它们吃完这片地,一瞬间就飞走了,只留下一片狼籍的庄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