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About Tangshan 10 Interesting Historical Facts

2023-01-21 14:57


真相一

唐山有哪些名人?

哪个地方都会出一些名人,河北唐山也不例外。

简单举几个例子:

近代史人物李大钊,是唐山人。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李大钊

演员高圆圆,也是唐山人。

演员和导演姜文,是唐山人。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姜文

《还珠格格》里面那个皇阿玛张铁林,也是唐山人。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皇阿玛张铁林

民国著名作家张爱玲,虽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她籍贯唐山,所以,也是唐山人。

抗日人士马占山,出生在东北,但他籍贯唐山,也是唐山人。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马占山

真相二

有哪些历史古迹在唐山?

“清东陵”,就是在唐山。

对,就是1928年被孙殿英盗挖的那个清东陵,它位于唐山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叫做“遵化市”。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清东陵在唐山,这里埋葬着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等人

清东陵距离北京市区125公里,埋葬着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等历史人物。

换句话说,我们历史爱好者们都熟悉的顺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慈禧太后,都没有葬在北京,而是葬在河北唐山的清东陵

真相三

“唐山”地名的来历?

“唐山”为何叫“唐山”?

答案很简单:因为市区确实有一座山,叫“唐山”。

这座山,就是今天唐山市区的“大城山”,这座山的旧称,是“唐山”。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位于今天唐山市区的大城山公园,这座山古时候叫唐山

那么,这座山在从前,为什么叫“唐山”呢?

对此,史料《滦州志》是这样记载的:

“唐山在亮甲山西二里,周回数里,复岭重岗。其东麓则陡河萦带,有流泉十数道注之。相传后唐李嗣源曾屯兵于此,立石城二百余丈,基址尚在。又后唐姜将军斩蛟有功,葬于此,后人建庙祠之。山以唐名,实由于此。”

简单地说,就是“五代十国”之一的“后唐”皇帝李嗣源曾经带兵驻扎在这里,且后唐有个姓姜的将军,在这里斩杀了一种叫“蛟”的动物,所以,后人把这座山,叫做“唐山”。

不过,当地的文史学者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唐皇李世民带兵征伐高句丽的时候,路过这个地方,并且,在这座山以及周边驻扎了一段时间,所以,后人把这座山,叫“唐山”。

目前这两个说法,没有定论,且由于年代久远,可能已经很难考证。

不过,无论是哪一个版本,“唐山”的地名,或多或少,都和“大唐”或者“后唐”的朝代名字有关。

真相四

唐山是怎样冒出来的?

唐山在晚清以前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原始村落,并没有形成城市,唐山这个城市,其实是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冒出来的。

为何在晚清洋务运动时期,会冒出来“唐山”这个新城市呢?

答案一说,你就明白了:因为开平煤矿。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历史老照片:清政府在唐山开办的开平煤矿

是的,可以说,没有开平煤矿,就没有唐山这个城市。

1878年,大清批准在开平镇(今河北唐山市开平区)设立“开平矿务局”,正式采用西方办法,大规模开采煤矿,这个矿务局的负责人,就是晚清大名鼎鼎的洋务派官员:唐廷枢,广东中山人。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唐廷枢

简单地说,开平煤矿开办之后,由于招工、招商、携带家眷等原因,突然来了很多的外地人,这个地方的人越来越多,短短一二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后来被称为“唐山市”的地方。

真相五

潘家峪惨案发生在唐山

抗战历史上著名的“潘家峪惨案”,也是发生在唐山。

1941年1月25日,坐标丰润县潘家峪(今天唐山市丰润区潘家峪村)。据说是因为日军在这个村子里,搜出了抗日游击队活动的证据,所以,这一天,日军包围了这个村,屠杀了1230名村民,包括成年人、老人、小孩、妇女,都没有放过。

这起惨案,就是发生在唐山。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图一、图二是潘家峪惨案中被日军烧焦的村民遗体,图三是幸存的村民收殓遇害者遗体,图四是遇害村民的家属报名参加抗日复仇队

真相六

喜峰口大捷发生在唐山

抗战史上很有名的“喜峰口大捷”,也是发生在唐山

是的,鼎鼎大名的长城喜峰口,就是在唐山。

1933年3月11日至12日两天,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在喜峰口附近的长城沿线,利用夜晚和凌晨等有利时段,突袭日本关东军兵营,砍死大批日军,取得大捷。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图一、图二是喜峰口大捷的油画,图三是大刀队的历史照片

我方的战报是:500名大刀队战士,只有23名生还。关于杀死日军官兵数字,我方内部战果报告是四位数,不过,考虑到旧式军队的战果报告可能有水分,所以杀死鬼子的人数,到底是四位数还是三位数,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证。

不过,无论杀敌人数是四位数还是三位数,都不能改变“大捷”的定性,在当年,喜峰口这场胜仗,给全国人民,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

不久之后,中国作曲家麦新创作了人人都会唱的《大刀进行曲》,又名《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一般认为,这首歌就是受了喜峰口大捷的鼓舞,而写出来的。

而当年这场壮烈而又血腥的战斗,就是发生在唐山。

真相七

滦州起义发生在唐山

作为辛亥革命历史重要组成部分的滦州起义,也是发生在唐山,具体在今天唐山市下辖的县级市:滦州市。

滦州,在清末时期,是大清新军第二十镇的驻地。

滦州起义,简单地讲是这么回事: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在革命党人彭家珍、吴禄贞、蓝天蔚等人的策动下,驻扎在滦州(今唐山市滦州市)的新军第二十镇,通电全国起义,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军政府”。

因为滦州离北京只有200公里,所以,滦州第二十镇起义,直接轰动了朝廷,让载沣和隆裕太后,坐卧不安。旋即指示清兵出兵弹压,双方展开激战。

在战斗中,由于第二十镇内部出现叛变,清政府使出假装谈判的手段,把起义实际指挥官王金铭、施从云等人诱骗出来,杀害,于是起义失败。

有一个很有名的人,参加了滦州起义,这个人就是冯玉祥,不过,滦州起义中的冯玉祥,只是参加者,并不是决策高层。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滦州起义人物王金铭(上)、冯玉祥(下)

滦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在打击清廷信心、促使各省独立、鼓舞南方革命军等各个环节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近代史在完整讲述辛亥革命的时候,无法忽略滦州起义。而当年这场起义,就是发生在唐山。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位于北京的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

真相八

为何会有1976年唐山大地震?

唐山在1976年发生大地震,导致242,769人死亡。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历史照片:唐山夷为平地

这事的原因,没什么好说的,唐山处在华北地震断裂带,所以,爆发地震,是地理位置决定的,自然现象,躲不掉。

真相九

唐山大地震后为何不搬迁?

有朋友问:1976年唐山爆发大地震,为何在原地重建?为何不搬迁?

当年大地震之后,确实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担心未来还会地震,要搬走,在附近找个地方建一个新的唐山。第二种意见是原地重建。

后来是第二种意见胜出,基本道理至少有以下几个:

道理一:华北地震断裂带太大,很难找到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重建一个新的唐山,换句话说,在华北搬来搬去,哪都没有绝对安全

道理二:地震历史研究发现:唐山1976年的大地震,是积累了几千年的能量的释放,换句话说,唐山上一次同一等级的大地震,是在几千年以前,那么同理,唐山假设有下一次同一级别的大地震的话,也需要积累很长时间的能量,所以在短期内不会再有大震。所以,大地震之后的唐山,反而是相对安全的,没必要搬迁,原地重建即可。

道理三:全市搬迁,在外地建设一个新的唐山,耗费的国力太大,且后来在唐山建设的新房子,全部采取了高抗震标准,今天唐山绝大多数的房子,都能抗御8级到9级的地震。

欢迎网友补充。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唐山万达广场,能抗9级地震

真相十

“马拉火车”的历史误会发生在唐山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朝用马匹拉火车”历史误会,也是发生在河北唐山。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听过这么一种说法:晚清朝廷在唐山修了一条“唐胥铁路”,但是因为担心火车“惊扰神灵、破坏龙脉”,所以铁路建成之后,用马来拉火车。

这个故事,一直被历史爱好者用来批判清政府愚昧无知

请问,这个历史是真实的吗?

答案是:假的。这其实是一个历史误会。

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

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用马来拉铁轨车厢,是正常现象,也是普遍现象。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关于唐山10个有趣的历史冷知识

如图:在清末同一时代,西方国家在铁轨上用马拉车厢是常见现象,和愚昧不愚昧无关

什么?用马在铁轨上拉车厢,是普遍现象?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西方世界有火车,有铁轨,但是呢,有些矿主、厂主、仓库主等各种商人,有钱铺铁轨,但是买不起火车头,或者觉得火车头还不如马方便省钱,所以呢,当时有些西方商人,在他们的矿上、仓库边、工厂边,修了铁轨,然后用马来拉车厢,为什么修铁轨呢?因为把车厢放在铁轨上,顺滑顺滑的,马拉起来格外省力,可以拉很重的货。

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马拉“火车”是普遍现象,准确地说,马拉的不是“火车”,只是普通的小车厢,只是因为放在铁轨上,属于轨道车厢,马拉起来省力。

当时在台湾有个基隆煤矿,矿主学习西方人,从矿上修了一段铁轨,一直延伸到码头,用马在铁轨上拉煤,比火车更省钱,所以当时呢,负责修建“唐胥铁路”的唐廷枢这样建议:

“若煤铁并运,即须自筑铁路,方可大见利益,是台北矿务,煤井未开,铁路先已筑成,正此之谓。盖煤本不难取,所难者使其逐日运出费力。若能仿照台北,筑做用马拖车小铁路,非但煤铁容易运出,即熔铁锅炉、拉铁机器等重物,均无难运进矣”

全文不必看,大家只需要看我涂红的这一句,我翻译给大家看,意思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模仿台北基隆煤矿,修一条小铁路,用马来拉车厢,那么不但煤和铁很容易运出来,即使锅炉机器那些笨重的生产工具,也很容易运进去了”

可见唐廷枢建议马拉火车,不是担心破坏龙脉,而是因为要借鉴基隆煤矿的成功经验。

不过,当时朝廷确实有守旧派担心火车会“惊扰祖宗、破坏龙脉”,所以,李鸿章向朝廷请示为开平矿务局(位于唐山)修建一条小铁路,他特意说明:用骡马来拉运煤炭,由于是马拉,所以不冒烟、不鸣响,也不会破坏龙脉,清廷同意了。

然而,虽然李鸿章对“马拉火车”的解释是“不破坏龙脉”,但是,在矿上用马拉“火车”这事本身,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是一个荒唐的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的、经济合理的做法,而并不是基于愚昧,换句话说:在当年,对于小型的运煤铁轨而言,用火车头拉车厢,用马拉车厢,都是科学的备选方案。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了:

总结一:在19世纪末的西方世界,马拉火车是正常现象,不是荒唐,也不是迷信,而是简单的经济计算结果。

总结二:台北基隆煤矿模仿西方,也在矿上修了小铁路,用马来拉车厢运煤。

总结三:当时负责修建“唐胥铁路”的唐廷枢,在主持修建唐胥铁路的同时,另外提出来:修小铁路,仿效台北的基隆煤矿,用马拉车厢,经济,便捷。

简单地说,就是这么回事。总之一句话,清末的中国在铁路上用马拉车厢,不是荒唐,也不是迷信,只不过是模仿西方通行的其中一种经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