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钧和朱自清父子
大家还记得朱自清当年在课本里的那篇《背影》吗?
我们不妨重温其中充满了浓浓父子情的一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读者读到这么温暖的文字,是不是觉得,朱自清和他爸爸的关系很好呢?
其实,真实的历史往往令人大跌眼镜:
朱自清和他爸爸翻脸反目,并且,曾经很多年不说话。
因为什么事,要闹到父子反目呢?
答案是: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拿了儿子的工资。
《背影》里朱自清描写父亲为他跨越月台去买橘子
事情,是这样的:
朱自清读书长大成人,出来工作了,朱鸿钧这个当父亲的,没有把儿子朱自清当作成年人看待,而是处处仍想控制儿子,所以,父子俩经常闹矛盾。
不过,平时闹的还是小矛盾,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则使父子二人,彻底闹翻。
原来,朱自清读书毕业之后,1921年在老家扬州的“省立八中”担任教务主任。
有一回,朱自清去领工资,出纳告诉他,你的工资被你父亲拿走了。
一问才知道,朱自清的爸爸朱鸿钧,和省立八中的校长关系不错,他凭这一层关系,把儿子的工资拿走了。
朱自清已经23岁了,可是父亲朱鸿钧,仍然把朱自清当作孩子看待,总是想控制儿子,连儿子的工资,他都想“代管”。
于是,朱自清火冒三丈,回家当天,就和父亲吵架,闹翻了。
然后,朱自清离家出走,去了别的城市任教。
后来,朱自清就不怎么回家了,即使偶尔回家,父子两人,也是冷战,不说话。
那么,读者读到这里,就会纳闷了,既然朱自清和父亲都闹翻了,可是为什么朱自清还能写出《背影》这么一篇充满了浓浓父子情的文章呢?
答案是:时间。
时间,可以消磨人间大多数的矛盾。
朱自清和父亲冷战4年之后,毕竟时间过去这么久,彼此之间的隔阂,就像冰块一样,时间久了,总会慢慢地融化。
朱自清
1925年,父亲朱鸿钧给朱自清写了一封信,在信里,朱鸿钧说对儿子说:“我……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意思是说,儿子,我今天给你写信,拿笔的手都不灵便了,可能我离死期也不远了。
读到这封信,朱自清鼻子一酸,回想起自己青少年求学时候,父亲到火车站送自己的往事,于是,文思如泉涌,写下了《背影》这篇流传了几乎100年的好文章。
然而,绝大多数读者并不清楚,《背影》这篇文章的背后,却是朱自清父子反目多年、并最终和好的真相。
谭继洵和谭嗣同父子
我们都知道,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在谭嗣同被杀头的时候,是个大官,官位是大清王朝的湖北巡抚,试问慈禧太后下令抓了谭嗣同之后,谭继洵为什么不去北京向慈禧求情、营救自己的亲生儿子呢?
这个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太快了。来不及。
谭嗣同是1898年9月25日被抓,9月28日被杀头,这中间只隔了两天,而当时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人在湖北武汉。
大家要知道,当时是没有互联网的,消息并不灵通,依照当时的通讯水平,谭继洵得知儿子被抓,可能是在9月26日至27日,甚至直到28日儿子被杀之后,谭继洵才得知消息,也都是有可能的。
那么,我们不妨设想,即使26日谭继洵得知儿子被抓,而且即使谭继洵26日当天马上动身,从武汉去北京,可是大家要知道,1898年那会,京汉铁路尚未通车(京汉铁路是1906年通车),所以,即使谭继洵26号当天就出发,那么无论他乘坐当时什么类型的交通工具,他都无法在28日赶到北京。
而且,更重要的是,谭嗣同所犯的罪,是谋杀当时大清最高掌权者慈禧太后,谭继洵贵为巡抚,在官场混了多年,此时的他,心里非常清楚,儿子犯下这么大的罪,是救不了的。
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生前画像
在当时,只有谁能救得了谭嗣同呢?答案是:洋人。
这就是当时慈禧太后为什么那么急着要杀人,因为她知道谭嗣同等人和洋人(英国人、日本人等)的关系很好,慈禧太后害怕洋人来干涉,所以,案子刑部还没审完,慈禧就要动手杀人,因为她要赶在洋人派人来干涉之前,先把六君子给杀了,先把生米煮成熟饭。
所以,不是谭继洵不想救儿子,而是第一来不及,第二救不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谭继洵白发人送黑发人。实在令人心酸。
然而,谭继洵不但救不了儿子,而且,他还自身难保。
谭嗣同血洒菜市口之后,很快,父亲谭继洵就被牵连了。
为什么?
你要站在慈禧太后的角度去看问题:
你谭继洵的儿子被我杀了,你说,我以后还能用你吗?还敢用你吗?
用不了。不敢用。
所以,谭继洵被解雇,是意料之中的事。
很快,就在1898年的当年,谭继洵在湖北巡抚的任上,被罢免了。
谭继洵为儿子谭嗣同写下这么一副挽联:
谣风遍万国九洲,无非是骂
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它是说:
谭嗣同就义之后,当时大清的官场舆论,对谭继洵父子,是一片谩骂之声,都说谭继洵教子无方,教出来一个“反贼”,竟敢谋杀当今太后,然而,谭继洵认为,这是当代人对我儿子的评价而已,然而时代不同,人对事情的看法不同,所以,也许千百年之后,后人会认为我儿子做得对,那也并非不可能。
谭嗣同
宋教仁和宋振吕父子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
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然而,许多朋友不知道的是,这件事有一个有趣的尾声,那就是:宋教仁的儿子宋振吕,为父亲报了仇。
怎么个报仇法呢?
事情是这样的:
宋教仁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宋振吕认真研究,是谁杀了自己的父亲,经过长期的研究,宋振吕认为,是袁世凯的一个幕僚,名叫洪述祖的人,杀了自己的父亲。
宋教仁的同志们将他的遗体穿戴整齐拍照留念
于是,宋振吕四处寻找洪述祖。
他要为父亲报仇。
这个洪述祖呢,在宋教仁案发之后,躲进了青岛德租界,经商为生。
由于当时的种种限制,宋振吕未能到青岛去报仇,然而,宋振吕不断寻访,密切留意洪述祖的动静,伺机动手。
终于,宋教仁被刺杀4年之后,宋振吕报仇的机会来了。
1917年,有个德国商人在上海租界法院(会审公廨),因为债务纠纷,控告洪述祖。上海法院给洪述祖发出了传票。
洪述祖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到上海来应诉了,不过,洪述祖知道自己在上海有血债,于是他来上海,是化名的,化名为“张皎安”。
洪述祖万万没有想到,他即使是化名来到上海,仍然被宋振吕盯上了。
可见宋教仁的这个儿子宋振吕,为父亲报仇的心,有多强烈。
于是,1917年4月30日,当年15岁的宋振吕,叫上宋教仁生前的秘书刘白,二人悄悄蹲守在上海租界法院的门外,就等着洪述祖打完官司出来。
当天洪述祖从法庭走出来的时候,宋振吕和刘白两人立马箭步冲上去,将洪述祖死死抱住,并扭送到上海县当时的地方法院,随即立即递状控告,说这个人不叫张皎安,而是叫洪述祖,当年就是他,杀了我的父亲宋教仁!
上海县地方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将洪述祖逮捕,并且将他押解到北京的地方法院。
宋教仁生前留影,此人气质,英气逼人
这个案件在北京,审了一年多,最终在1919年3月27日,北洋政府大理院判处洪述祖,死刑。
1919年4月5日,在京师看守所,洪述祖被执行绞刑。
宋振吕,终于为父亲宋教仁,报仇雪恨。
17年之后,即1936年,宋教仁的孝顺儿子宋振吕,心脏病发作辞世。
施从滨和施剑翘父女
然而在历史上,为父亲报仇的,不但有男子,还有女子。
民国女子施剑翘(安徽桐城人),就是一个典型。
施剑翘
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死了之后,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
其中在1925年,大名鼎鼎的军阀孙传芳,和施剑翘的父亲施从滨(时为军阀张宗昌部下)在安徽北部爆发了军阀混战。
在此战中,孙传芳俘虏了施从滨,在蚌埠车站,孙传芳将施从滨杀头,并且将施从滨的脑袋和尸体,都挂起来,示众。
非常惨烈。
施从滨
施从滨当时19岁的女儿施剑翘,得知父亲的死讯,她默默将“孙传芳”三个字记了下来。
她,要为父亲报仇。
说来有趣,这个军阀孙传芳,后来被北伐军打败之后,他逃到天津英租界,隐居起来,并且,信佛了,终日吃斋念佛,成了当时天津佛教居士圈子里的常客和名人。
孝女施剑翘秘密寻访孙传芳多年,得知孙传芳隐居在天津英租界,并且经常到某一寺庙里,念经,拜佛。
孙传芳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孙传芳
然而,佛祖说过,各人的业报,都是自己种下的,果报最终都会到来,只不过有的来的早,有的来得晚。
1935年11月13日,施剑翘带上手枪,悄悄跟踪孙传芳,一直跟到他念经的佛寺,瞅准孙传芳在佛像面前下跪念经的关头,施剑翘悄然上前,从身后向孙传芳的脑勺,连开数枪,将孙传芳当场打死。
孝女施剑翘打死孙传芳之后,立马向警察自首,于是,这件事立即见报,轰动了当时中国的大江南北,一时间,全国人民几乎无一例外,都对施剑翘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女儿厉害。
生女当如施剑翘。
不过,尽管你施剑翘是为父亲报仇,可是依照法律,这也算是杀人犯,依照当时的法律,严格说来,是应该判死刑的。
然而,施剑翘为父报仇的事迹,在国民政府的中央,感动了一大批的政要,于是,冯玉祥、李烈钧、于右任、张继、宋哲元等等等等,多位军政界要人,出面救援,疏通关系,他们要救下施剑翘这个孝女、侠女。
施剑翘报仇之后,在报纸上刊登的报仇公告
结果,法院只判了施剑翘七年有期徒刑。
不但如此,第二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还签署命令,将施剑翘特赦了。
1979年,施剑翘因患肠癌辞世。
徐树铮和徐道邻父子
然而,有个叫徐道邻的人,他为父亲报仇的事业,就没那么顺利。
这个人名叫徐道邻。
许多朋友都还记得1934年那篇写给日本人的雄文《敌乎?友乎?》,这篇雄文,就是当时任职于国民政府的徐道邻所写,当时蒋介石非常喜欢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也在日本被广泛转载,并间接促进了1934-1936年间中日之间的多次政府和谈。
徐道邻,就是这么一个人。
那么这个徐道邻,他又为何给父亲报仇呢?他的父亲是谁呢?
徐道邻的父亲,其实就是北洋时期大名鼎鼎的徐树铮。
对,就是在1919年带兵收复外蒙古的那个北洋军队将领,徐树铮。
徐树铮
徐树铮曾经在军阀混战的过程中,把直系将领陆建章枪毙了。
然而,这个陆建章,就是冯玉祥的老婆的姑父,冯玉祥当时的老婆不服,给冯玉祥吹枕边风,要求冯玉祥为她姑妈报仇。
于是,在1925年,冯玉祥指使部下张之江,将徐树铮杀了。
徐树铮被冯玉祥杀了之后,徐树铮的儿子徐道邻忍辱负重,出国留学,学成归国之后,任职于国民政府中央。
于是从那时候开始,徐道邻就经常写信给蒋介石、林森等大佬,要求蒋介石等人为他主持公道,将冯玉祥抓起来,为他报杀父之仇。
徐道邻的杀父仇人冯玉祥
然而,蒋介石虽然不喜欢冯玉祥,但是冯玉祥后来加入了国民政府,最高官至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在民国有一定的人脉和影响,蒋介石显然不愿意为了徐道邻,而去得罪冯玉祥。
所以,徐道邻为父报仇,想借助蒋介石这条路,走不通。
于是,徐道邻盘算走刑法和军法的路子。
日本投降之后,徐道邻向重庆的地方法院以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同时递交诉状,状告冯玉祥和张之江于20年前杀害自己的父亲徐树铮。
不过,当时的法院和军事委员会,都找了一个借口,不予立案,什么借口?诉讼时效15年。说徐道邻过了诉讼时效了。
徐道邻,眉宇之间,像极了他的父亲徐树铮
这样一来,徐道邻为父亲报仇的事,就没有指望了。
徐道邻没有施剑翘亲手枪杀仇人的勇气,于是,他折腾完所有的告状手段,最后发现办不到,于是,他也就只好认命了。
不过,老天在无意之中,帮了徐道邻一把:短短3年之后,也就是1948年,冯玉祥在苏联轮船“胜利号”上,在黑海遇难身亡。
依理推之,冯玉祥的死讯对于徐道邻来说,极有可能是当年对他来说,最令他高兴的一件事。
康有为和康同璧父女
说起父亲这个话题,在清末时期,还有一个女孩子的事迹,更加令人暖心。
一个19岁的女孩子,从北京出发,一路上走路,坐毛驴,乘马车,她风餐露宿,大致沿着当年唐僧西行取经的路,从中国一直走到印度,到处打听,并且找到自己日思夜想的父亲。
这个女孩子,就是康有为第二个女儿,康同璧。
康有为
当年1898年,康有为从北京出走,逃亡海外,由于朝廷对他的通缉令一直有效,所以,康有为一直不敢回国,也所以,他一直在海外漂泊。
1902年,多年未见父亲的康同璧,从报纸上得知,父亲康有为身在印度。思念父亲心切的19岁女孩康同璧,竟然立下强大的决心:孤身一人,去印度寻找父亲,和父亲团聚。
于是,康同璧化装为男子,从北京出走,路径居庸关、大同、潼关、兰州、新疆、葱岭、帕米尔高原……大致沿着当年唐僧取经的路线,一路上有时骑驴,有时乘坐马车,有时步行,风餐露宿,孤身一个女孩子,一直走到了印度,并且最终在今天印度西孟加拉邦一个名叫“大吉岭”的地方,找到了她的父亲康有为。
康同璧,长相酷似其父康有为
父女在异邦相见,悲喜交集,泪如泉涌。
康同璧当时这个壮举,很快就在英国、大清、印度等国见报,当时的人们评价,说康同璧“虎父无犬女”,说这个小女孩做人做事,和她父亲一样生猛。
康同璧自己对这件事,也很自豪,她曾经写诗自夸:
舍卫山河历劫尘
历金环殿数三巡
若论女士西游者
我是支那第一人
父女情深,令人动容。
一如宋振吕那些孝顺儿子们,父子情深,同样令人动容。
天下的儿女,都是父亲基因的传承者,都是父亲生命的延续。
父爱,是不求回报的爱,是无私的爱。
而儿女对父亲的爱,同样真挚而热烈。
小时候,父亲是一座山。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都会变老,且最终会在某个街角,和你永别,并轻轻对你说:孩子,我先走了,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