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I Didn't Expect That The History I've Always Believed In Turned Out To Be Fake

2023-03-21 08:29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印度阅兵摩托车叠罗汉

1

我们曾经在各种媒体,看到过印度军队在阅兵的时候,玩摩托车叠罗汉的杂技表演。

于是,我们许多读者都瞧不起印度的阅兵,说:阅兵这么严肃的事情,怎么可以搞摩托车杂技,是不是太儿戏了?

也因此,瞧不起印度人,认为他们不靠谱。

那么试问,印度人阅兵,为什么喜欢玩摩托车叠罗汉呢?

答案是这样的:

阅兵式上玩摩托车叠罗汉杂技,其实是英军的传统,印度军队,不过只是延续了英军的传统罢了。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摩托车叠罗汉其实是英军的传统,图为英军叠罗汉

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简单地说,是这样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军组建的摩托车兵种,派上了战场,并立下各种军功。

于是呢,在战后的1927年,为提高英军“摩托车部队”的训练水平,英国成立了“皇家通信兵摩托表演队”(Royal Signals Motorcycle Display Team),特意从摩托车部队里,选拔最厉害的士兵,向英国王室奉上各种摩托车特技表演。

下面这一幅,就是英军摩托车部队杂技表演的历史照片: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历史上的英军叠罗汉老照片

在近代史上,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英属印度部队,也沿袭了英军摩托车杂技表演的“光荣传统”,并且发扬光大。

这件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这个样子:印度人的摩托车兵杂技表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英军的摩托车杂技,玩得更好。

再后来,印度独立建国,但在阅兵活动上,仍然保留了“摩托车叠罗汉杂技”这个传统剧目,一直保留到现在。

这,就是印度阅兵玩摩托车叠罗汉的历史渊源。

那么再往深一层追问:

为什么印度在建国之后,还是保留了“摩托车叠罗汉”这个带有“殖民色彩”的阅兵节目呢?

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一个原因,是“耍酷”。

你没有看错,是耍酷。

为什么耍酷呢?因为印度的军队,要吸引印度的年轻人前来参军。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印军叠罗汉耍酷

别笑,这是真的,印度广大农村的年轻人,其实和其他国家的农村年轻人一样,也都喜欢各种炫的东西、酷的事物,这也是人之常情,印度阅兵搞了摩托车杂技,一扫阅兵走正步的乏味,注入一股清新气味,引起年轻人欢呼,向年轻人展现军队生活的“丰富多彩”,有利于吸引年轻人前来报名参军。

最后,我再告诉大家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历史事实,那就是:

其实我国在建国之后,也曾经仿照英国和印度,在阅兵式上,表演过“摩托车叠罗汉”的杂技,以下这张老照片,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历史事实,实在是令我们哭笑不得。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建国之后,我国阅兵也曾经叠罗汉


2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

古代中国的官府,是怎么管理小贩的呢?

举宋朝为例。

在宋朝的大城市里,官府设有“街道司”。

“街道司”,相当于今天的城管。

街道司的职责有许多,包括负责管理小贩。

怎么管理呢?

宋朝的“街道司”在大街的两边,立了一些柱子,这些柱子,当时叫“表木”。

以这些“表木”为界线。

表木以外的街道两旁,可以自由摆摊。

表木以内的街道中央,严禁摆摊。

如有越过表木者,打七十大板。

也就是说,在宋朝的大城市,以“表木”为界,道路两边可以自由摆摊,道路中间不可以。

谁敢在道路中间摆摊的,当场打你七十大板。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宋朝街道的“表木”,界定了小贩摆摊的范围,如有逾越,七十大板伺候

3

不少历史爱好者都知道,元朝,有两个首都。

第一个首都,叫做“元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在今天的北京,叫做“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横跨海淀区和朝阳区。

第二个首都呢,叫做“元上都”,位于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境内。

那就奇怪了。

为什么这个元朝,要设立两个首都呢?

一个首都,不就够了吗?

答案其实很好玩:

因为蒙古胖子怕热

事情是这样的: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这些蒙古人,从小生活在蒙古高原,来了北京(元大都)当皇帝,一到夏天,热得受不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北京属于“南方”了。

每到夏天,在北京,斗大的汗珠,吧哒吧哒地掉。

于是,蒙古人寻思往北走,回大草原去,避暑。

于是,派人到蒙古草原,去寻找凉快的地方。

结果,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选中了一块凉快的地方,建了另一个首都,叫作“元上都”。

春天、秋天、冬天,在北京(元大都)办公。

夏天,则到元上都(内蒙古)去办公。

就这样。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元上都遗址,元朝灭亡之后,蒙古逐渐没落,元上都被荒置,现在已成废墟

4

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有趣:

中国古代,在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国家是怎样选拔官员的呢?

事情是这样的:

科举制度,是在隋唐时期出现的,而在隋唐之前,中国实行的是“察举制”。

也就是说,由各级官员推荐人才,推荐完之后呢,再考核一下。

当时叫做,“举孝廉”。

所谓“举孝廉”,就是说推举民间那些“孝顺父母、孝敬老师、人品正直”的人,是这个意思。

后来逐渐地,人们发现这个“察举制”不靠谱。

为什么呢?

因为推举上来的呢,许多都是裙带关系,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走关系。

徇私舞弊。

风气很坏。

而且呢,所谓“察举制”、 “举孝廉”,主观性也很强。

你说谁的人品好,谁的人品不好,都是很主观的,每个人的看法,并不相同,没有一个客观评判的标准。

时间久了,统治者就知道,察举制,其实不靠谱。

于是,要改革了。

所以到了隋唐时期,就换成科举制度了。

在科举制度下,无论你家多穷,你都有机会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虽然死板,但是,它保证了公平,而且也更为透明、有效,确保人才脱颖而出。

没有任何社会关系,你也可以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这,就是科举制度的优点。

今天的高考,其实就是变相的科举制度,它保证了公平,无论你出身多么贫困,你都有一个平等的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我们迟迟不敢放弃高考制度,就是因为担心一旦丢掉高考制度,所谓的“素质教育”就会沦为历史上的“察举制”,最终又回到一个裙带关系、走后门、暗箱操作的黑暗世界。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高考虽然残酷,但是为了公平,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5

传闻说,满清一朝,汉人臣子,只能自称“臣”,只有满族的臣子,才能自称“奴才”。‘

是不是这样呢?

答案是:

在乾隆以前,确实是这样的。

历史档案馆,是有清代的奏折为证的。

举个例子。

雍正时期,“提督江南总兵官”这个职位,是一个叫“高其位”的汉人,他给雍正皇帝写了一份《请安折》,他的落款是这样写的:

“奴才高其位谨恭请圣安”

雍正皇帝看了之后,用朱笔将“奴才”二字勾了,在旁边写上“臣”字,并在另一边留下朱批:

“向后写臣字得体”

意思是说:

你高其位,不是满人,而是汉人,汉人是没有资格当我们满清皇帝的奴才的,所以,你只能自称“臣”,而不能自称“奴才”。

就这样。

没想到我一直深信的这些历史,竟然是假的

雍正回复高其位的朱批,把“奴才”涂掉,写“臣”字,并注“向后写臣字得体”,最左边的红字意思是,雍正说,我很好,你不必为我担心,要照顾好你自己,我希望你多活几年,好为我雍正多效力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