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撰写历史真相,通过事实考证及收集的历史文献与影像,与您一起探寻历史岁月,感受历史事件的沉淀与魅力。
—— 《 吾思忆 • WuSiYi 》

真没想到,这些历史也是假的

Unexpectedly These Histories Are Also Fake

2023-01-22 20:06
真没想到,这些历史也是假的

01

再给大家讲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康熙皇帝,曾经派人出使葡萄牙和罗马。

是的,你没有看错,康熙皇帝,曾经派出使节,出使葡萄牙和罗马,这件闻所未闻的事,是真的。

事情的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清朝初年,当时中国有外国传教士,清朝的皇帝明白基督教和天主教,也是导人向善,所以,没有对他们斩尽杀绝。

那么呢,公元1707年,罗马天主教在南京有个特使,也就是“天主教在华传教士总代表”这么个角色,名叫铎罗(Charles-Thomas Maillard de Tournon),意大利人,这一年呢,铎罗在南京发布教令,禁止中国籍天主教徒敬拜祖先。

禁令一出,举国哗然。消息传到康熙皇帝耳中,康熙大怒,于是下令,将铎罗驱逐出境、赶到澳门去了,并且叫葡萄牙人,把他关押了起来。

与此同时,康熙皇帝盘算着,要找个人代表我,去见一见天主教的教宗,说明一下我康熙的立场,也让天主教的教宗,约束一下他的传教士。

派谁呢?康熙派出的人,是当时一个住在北京的法国传教士艾若瑟(Joseph-Antoine Provana),康熙皇帝认识他,觉得他可用,于是命他为钦差大臣,这事交给他办,并且,让中国人樊守义(山西人)随行。

于是呢,樊守义随同艾若瑟,从澳门出发,乘船在海上走了三四个月,抵达了葡萄牙,获得葡萄牙国王的接见,然后呢,绕道去了意大利,抵达了天主教的大本营:罗马。

樊守义随同艾若瑟一起,见了天主教教宗克莱孟十一世。

艾若瑟和樊守义,告诉了教宗,说你手下那个传教士代表人物铎罗,在中国传教的时候,违反了中国皇帝的旨意,竟然敢禁止中国籍的天主教徒礼拜祖先,简直是岂有此理,教宗啊,这种下属,您要管教一下啊。

教宗听后,眼泪刷的一下,就滑了下来,他懊悔而且惊恐地说:“天呐,铎罗在中国,竟然做出那样的事!我从来没有叫他那样做啊!”

事办完了,艾若瑟和樊守义在意大利游历了一番,就启程回中国了。

不过,艾若瑟不幸在途中病逝。

山西人樊守义坐了几个月的船,回到广州,然后直接北上,觐见康熙皇帝,报告自己的欧洲之行。

樊守义对他的欧洲之行,也写了回忆录,成为一本书,名叫《身见录》。

02

许多历史爱好者都曾经有过这么一个问题:

当年郑和下西洋,语言不通,郑和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如果你长期被这个问题困扰,那么这再一次说明:你可能低估了我们的古人了。

其实,在明朝的中国,还真有外语人才。

什么?在明朝的中国,就有外语人才?

千真万确。这件事,听我简单一说,你就明白了。

是的,当年郑和下西洋,跟随郑和的,有许多外语翻译,其中一个,名叫“费信”,江苏昆山人,是阿拉伯语翻译。

那么奇怪了,明朝时期的中国,没有外语学院,没有电影电视,通讯也不发达,在华东地区,哪来的阿拉伯语人才呢?

真相其实一点即通:自唐宋以来,就有不少阿拉伯商人,在中国经商,这些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泉州、杭州、宁波……等许多港口城市,都有长期或者短期的逗留和居住的习惯,那么在古代的中国,总有中国人对他们的语言产生兴趣,并因此去学他们的语言。

今天我举例说的这个昆山人费信,就是这么一个人。

江苏昆山人费信,不知道为什么,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对阿拉伯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开始自学阿拉伯语。

其实在明朝,就有一些阿拉伯语的学习书籍,而且港口城市多多少少都有一些阿拉伯人,费信自学阿拉伯语,虽然没有今天方便,但他只要有兴趣、有决心,他还是可以学好的。

于是,费信就这样,自学成才了,成为了一名阿拉伯语人才。

后来,郑和下西洋,朝廷招募外语人才,费信就来应征,于是,就随船出发了。

这就是为什么,江苏昆山人费信,成为了郑和的翻译,四次跟随郑和下了西洋。

费信不但做了郑和的翻译,而且费信还把下西洋一路上的见闻写了下来,成为《星槎胜览》这本书。

还有一本叫《天心纪行录》的,也是费信写的,都是下西洋的见闻录。

而事实上,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很庞大,随行的翻译,也远远不止费信一个。

郑和还有一个翻译,是波斯语翻译,名叫马欢。

马欢是明朝初年的浙江绍兴人,不过,马欢不是汉人,而是穆斯林,他从小就懂波斯语。

所以呢,后来马欢也被征召,三次跟郑和的船队,下了西洋。

这个马欢,也把自己下西洋的见闻,写成了书,就是那本有名的《瀛涯胜览》,记录了东南亚、印度洋、中东等一系列国家的风土人情。

是的,《瀛涯胜览》就是马欢写的。

不过说实在的,郑和是云南的回族,他也懂一些阿拉伯语,不过,未必精通,而且,下西洋船多人多,单凭郑和一个,显然不够用,这就是为什么,马欢和费信这些翻译人才,会被募集上船。

今天举了马欢和费信两个例子告诉大家,其实我们中国古代,也是什么人都有,什么稀奇古怪的专才,也都有,在古代的中国,虽然交通通讯都不发达,但是中外文化交流,还是有的,而且,总有人喜欢琢磨外国人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郑和招募外语人才的文告发出来,从中国民间找几个外语翻译,并不是难事,马欢和费信学以致用,也算是撞上好时代了。

03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身亡。

这件事大家都知道。

然而,许多朋友不知道的是,这件事有一个有趣的尾声,那就是:宋教仁的儿子宋振吕,为父亲报了仇。

怎么个报仇法呢?

事情是这样的:

宋教仁被杀之后,他的儿子宋振吕认真研究,是谁杀了自己的父亲,经过长期的研究,宋振吕认为,是袁世凯的一个幕僚,名叫洪述祖的人,杀了自己的父亲。

于是,宋振吕四处寻找洪述祖。

他要为父亲报仇。

这个洪述祖呢,在宋教仁案发之后,躲进了青岛德租界,经商为生。

由于当时的种种限制,宋振吕未能到青岛去报仇,然而,宋振吕不断寻访,密切留意洪述祖的动向,伺机动手。

终于,宋教仁被刺杀4年之后,宋振吕报仇的机会来了。

1917年,有个德国商人在上海租界法院(会审公廨),因为债务纠纷,控告洪述祖。上海法院给洪述祖发出了传票。

洪述祖不知道出于什么心理,他到上海来应诉了,不过,洪述祖知道自己在上海有血债,于是他来上海,是化名的,化名为“张皎安”。

洪述祖万万没有想到,他即使是化名来到上海,仍然被宋振吕盯上了。

可见宋教仁的这个儿子宋振吕,为父亲报仇的心,有多强烈。

于是,1917年4月30日,当年15岁的宋振吕,叫上宋教仁生前的秘书刘白,二人悄悄蹲守在上海租界法院的门外,就等着洪述祖打完官司出来。

当天洪述祖从法庭走出来的时候,宋振吕和刘白两人立马箭步冲上去,将洪述祖死死抱住,并扭送到上海县当时的地方法院,随即立即递状控告,说这个人不叫张皎安,而是叫洪述祖,当年就是他,杀了我的父亲宋教仁!

上海县地方法院受理了这个案件,将洪述祖逮捕,并且将他押解到北京的地方法院。

这个案件在北京,审了一年多,最终在1919年3月27日,北洋政府大理院判处洪述祖,死刑。

1919年4月5日,在京师看守所,洪述祖被执行绞刑。

宋振吕,终于为父亲宋教仁,报仇雪恨。

17年之后,即1936年,宋教仁的孝顺儿子宋振吕,心脏病发作辞世。

04

大家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故事是这样的: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于是他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是的。孔融让梨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孔融。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千古佳话。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孔融,长大之后,却变成了一个思想离经叛道的人。成年后的孔融,他所发表的言论,和那个小时候“让梨”的孔融,判若两人。

举个例子。

成年之后的孔融,公开发表“父母于子无恩论”。孔融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

什么意思呢?孔融说的是:父亲对儿子而言,没有什么好亲的,父亲不过是情不自禁之下,一不小心把儿子生了出来,仅此而已,同理,儿子对母亲,也没有什么好感恩的,就像瓶子里装的东西,拿出来后,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了。

你看。多么离经叛道。这,就是孔融的“父母无恩论”。在孔融生活的那个东汉末年,他的“父母无恩论”一发表,引起大哗。

长大之后的孔融,和小时候那个“让梨”的三好学生孔融,真的是判若两人。

人是会变的。

那么,我们历史上的大才子孔融,他后来的结局如何呢?

答案非常让人吃惊:孔融被曹操杀了。

事情是这样的:孔融和曹操一起,在汉献帝麾下做事。但是,汉献帝已经沦为曹操的傀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了汉献帝。换句话说,这个时候其实真正的实权人物,是曹操。

那么,如果是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人,孔融应该巴结曹操才对。至少,你不能得罪曹操。对吧。可是,孔融没有看清形势,他反其道而行之。

孔融看不起曹操,而且,他基本上什么事,都和曹操作对。孔融并没有看清楚“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这个形势,因此,孔融在朝中,经常得罪曹操、经常顶撞曹操。举个例子:

有一回,曹操说“酒可亡国”,并打算在全国禁酒。孔融闻之,反唇相讥,说:“桀纣亦以妇人失天下,何不禁婚姻?”

孔融的意思是说,夏桀和商纣王,都是因为女人而亡国的,曹操你说要禁酒,为何不禁女人呢?

曹操听了,差点气到心肌梗塞。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回,曹操的儿子曹丕,想纳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为妾,孔融在一旁冷嘲热讽,讥笑曹操父子的行为。

这一回,曹操又气得咬牙切齿。

还有一回,当时北方有个蛮夷民族叫“乌桓”的,曹操说要起兵征讨乌桓,孔融又在一旁嘲讽曹操。

曹操这一次,又被气得吐血。

孔融很不会说话。孔融很不会做人。

不过,这些,曹操都忍了。然而,最后一回,曹操真的忍不下去了。

什么事呢?是这样的:孔融忠于汉朝皇室,他看不惯曹操控制汉献帝的伎俩,于是有一次,孔融向汉献帝上奏,说“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

孔融的意思是:主张强化汉室的实权、削弱曹操的权力。

这下,就动了曹操的奶酪了。于是,曹操以“欲图不轨”、“谤讪朝廷”等罪名,将孔融抓了,杀了孔融的全家。

讲到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当时,抓孔融的官兵,来到孔融的家门口,孔融问官兵:我知道我得罪了曹操。只杀我一个,放过我的孩子,可以吗?

这个时候,孔融的小孩站出来,说:爸爸,你见过哪个鸟巢从树上掉下来,还有鸟蛋不破的吗?(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来抓人的官兵一听,说这孔融的小孩,真的像他爸爸,小小年纪,说话就不同凡响。

这,其实就是汉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出处。读到这里,亲爱的读者,孔融的一生成败,给你什么启示呢?